陈春花:中国企业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发布时间:2019-06-13
2019-06-125311700来源: 企业管理杂志
陈春花教授(左二)与中信集团董事长蒲坚(中)等企业家对话
导读
企业家本身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最核心的特点,就是能够合理拥抱不确定性,在变化中找到机会。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经历了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技术的重大转变,这些转变也必然带来诸多问题。同样,世界经济也经历了重大转变,对于中国而言,我们至少拥有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我不知道是否能够把这种经济,也像德鲁克先生描述美国经济那样,称为“企业家经济”,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开始了企业家和企业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时代。
过去40年,是什么驱动我们创造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其内在力量又是什么?我认为根本的核心就是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是创新,创新一定源于实践。
我之所以敬仰很多企业家,就是因为这些企业家拥有企业家精神中创新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家、企业家精神,其实是一个踏实的行为,是一个不断拥抱不确定性,在不确定和变化中获得生机的能力。
我在《顺德40年》一书中曾经写道:
这40年,对于顺德人而言,这是一个理解新规则和应用新规则的过程,而且并没有成型的规则可以借鉴和指引;这是一个在尚未达成共识的基础上,需要求得一致性的过程,而且并没有谁能够确保所做选择的正确性;这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甚至不知道河中是否有石头的过程;这也是一个考验内在价值取向与坚韧性的过程。
我在记录和理解顺德,这个中国改革开放县域经济样板的时候,脑海中闪现出最多的画面,就是何享健、杨国强、潘宁、卢础其、吴海恒、杨钊、翁?、李兆基、郑裕彤等等一个又一个企业家的形象,陈用志、欧广源、黎子流等等一个又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基层管理者的形象。正是他们所具有的企业家精神,才创造了顺德奇迹。
在不断回顾中国经济成长的过程中,企业家群体和企业家精神一直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一条主线,而随着经济发展的推进,特别是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剧,我们更需要通过回归企业家精神,去寻求内在的定力。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理解企业家精神呢?
理解“企业家”与“企业”
在谈论企业家精神的时候,我们先来理解企业家的定义。“企业家”一词在英文里是“Entrepreneur”,是一个法语词汇,因为这个词最早是由法国人提出来的。
企业家的定义最早出现是在18世纪3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指出:“企业家能够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较低和产量较小的领域,转移到生产率较高和产量较大的领域。”这是历史上关于“企业家”的最早的描述。
虽然萨伊是在经济学的范畴内提出企业家的定义,但是,追求“经济资源”使用效率最大化的“企业家”也不仅仅存在于经济活动领域,而是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领域都普遍存在。
也因此延伸出,不同领域的人都从事着具有“企业家”特征的工作,这些人虽然并不被称为企业家,但他们都在让“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效率最大化,也就是说,他们都拥有反映“企业家”本质的“企业家精神”。
关注“企业家”定义并持续去研究的人,是德鲁克。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说,“自萨伊创造这个术语200年来,人们对‘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定义一直混淆不清。”因此,德鲁克从企业家的本质出发去界定,他写道:本书认为在过去的10~15年间,在美国出现的真正的企业家经济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史上最具深远意义和最鼓舞人心的事件。
这种现象本身引发了他的思考:什么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何时以及为什么进行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实践?真实的观察让德鲁克为“企业家”做出定义:企业家是这样一种人,他从来没有引起变化,但是他又总是把变化变为机会。
我非常认同这个定义,在我看来,企业家本身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最核心的特点,就是能够合理拥抱不确定性,在变化中找到机会。
在理解了企业家的定义之后,我们还需要理解企业的定义。对于企业的理解,很多时候人们会从企业规模、盈利能力、产品及品牌的角度去感受,而德鲁克认为:企业只有一个定义,那就是创造顾客。在我与宋志平董事长交流的时候,他对企业界定说过一段话,我也很认同,他说:“企业不仅仅是创造多少利润,不仅仅是交了多少税,更重要的是员工生活得怎么样……”的确如此。
在我看来企业应该有四个功能属性。
第一个是提供产品。很多人说要做好企业,但是如果企业连一个产品都做不好,很难成为好的企业。
第二个是创造利润。能够盈利的企业,才有能力承担企业的功能。盈利是对于企业经营能力的一项基本检验,即使是互联网企业或者新兴企业,最终还是要创造价值。
第三个是提供就业。企业拥有各种社会资源,也因此具有了直接和间接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
第四个是实现社会期望价值。企业拥有把人们的期望转化为产品的能力,拥有给人们带来美好生活的能力。
企业必须把这四个功能属性都完成,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当我们讨论企业家精神的时候,需要在界定企业家与企业定义的基础上展开。
德鲁克对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三个界定
《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是德鲁克全面阐释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著作。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的现象引发了德鲁克思考两个核心问题:什么是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何时以及为什么进行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实践?
德鲁克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他对于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理解,同时他的研究更是为了探讨企业家精神及创新的行动和行为。他不仅仅界定了企业家的定义与创新精神,也阐释了创新的来源以及所应用的领域。
在过去几十年中,复杂的理论、严谨的分析不断启发人们对这个问题展开辩论和研究。在坚信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的前提下,德鲁克更注重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事实上,它将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工作的一部分。”
沿着这个脉络,这本书对我启发最大的是,德鲁克界定了创新如何转化为行动及结果的三个观点:
第一创新是实践的创新
他在书中告诉人们:“创新是有目的性的,是一门学科。”德鲁克首先向读者展示了企业家应该在哪里以及如何寻找创新机遇。随后,又探讨了将创意发展成为可行的事业或服务所须注意的原则和禁忌。
在进行这部分分析的时候,他认为:创新是企业家特有的工具。他们凭借创新,将变化看作是开创另一个企业或服务的机遇。创新可以成为一门学科,供人学习和实践。企业家必须有目的地寻找创新来源,寻找预示成功创新机会的变化和征兆,另外,他们还应该了解成功创新的原理,并加以应用。
第二企业家精神是创新实践的精神
如何成功培育企业家精神,是德鲁克重点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德鲁克从现存企业、公共服务机构以及新企业三个方面来讨论企业家管理。这三类企业也正好涵盖了目前我们能够理解的所有组织机构的特性。
现存企业更多地从商业视角出发,注重与企业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对于社会问题的长期关注,可能会从根本上重新定义“公司”的根本目的。公共服务机构,更多是从社会问题本身出发,将企业的管理技能运用到社会目标的实现。他们通常具有更强大的道德力量。最后是新企业。一如其在所有主要的企业家时期所表现的一样,新企业将继续成为创新的主要载体。
第三企业家战略是创新市场的战略
如何成功地将一项创新引入市场是企业家战略的核心。德鲁克告诫我们:创新是否成功不在于它是否新颖、巧妙或具有科学内涵,而在于它是否能够赢得市场。不具有创新市场的能力就会被远远抛在后面,这是人们的共识。
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理解,而是在别人已经开始运用全新商业理念的时候,我们却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在判断是否具有创新能力的时候,我们需要看到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市场。
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特质
在过去近30年的中国企业成长模式研究过程中,我有机会近距离观察中国企业家群体。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中国刚刚开始步入市场经济,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出现,中国最早的创业者需要具有强大的冒险精神、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需要真正的实践能力和进入市场的能力,需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创造价值能力。
因此,当我谈到企业家精神的时候,我给它的定义常常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谈到何享健之于美的、柳传志之于联想、张瑞敏之于海尔、鲁冠球之于万向、李东生之于TCL、任正非之于华为、刘永好之于新希望等等,我充满敬意地将上述人物称为企业家,我相信这不是我自己能够评价的事,这是他们用一生的代价、艰辛、际遇和智慧成就的辉煌。
在中国,“企业家”是一个非常时髦的“成功”代名词。然而事实是,如果中国不能够诞生一批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民族就无法振兴,就无法真正步入世界主流,就无法自立于这个充满竞争和机会的世界。因此,我比任何时候都关注中国企业家的特质、企业家成长的环境和企业家的心路历程。
我在1992~1994年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核心主题,就是一个——有关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模式。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S Phelps)在其著作《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中指出,从过去的历史中可以看到,任何一个国家要想实现繁荣,很重要的因素是要广泛出现自主创新,他用了一个词叫“草根创新”。
我想自己是非常幸运的,在过去的30年间,我接触了大量的中国企业家。对于目前领先于行业的众多企业的企业家们,我都有机会近距离、长时期地去观察和交流。他们的轨迹给了我渐渐清晰的“中国企业家”轮廓,我尝试着描述出来。
脚踏实地
他们首要的特征是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他们没有太多令人羡慕的背景,早期的企业家甚至没有读过大学,每一个人都是那样的普通、认真、勤勉、耐劳与能吃苦。他们仔仔细细地做好每一件事,完成每一个产品。正是他们普通而踏实的作风,让他们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承担、承担、再承担
企业家要承担一切问题和责任。创业是永不休止地处理问题的过程,这是一种职业。要做企业家,就得投入,要严肃对待自己的责任。在中国,企业家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危机随时都有可能发生,随时做好准备战胜危机。
做能做之事
企业家需要在有限资源和框架下做出选择,并实现绩效。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经济发展不断深化和优化,优秀的中国企业家能够很好地契合环境发展的要求,相应地做出选择,并在战略选择上走出一条稳健发展之路。
充满激情
企业家用内在的动力驱动自己不断创造业绩,这个内在的动力就是“激情”。因为充满激情,企业家可以在不断的挑战中保持奋斗的本色,可以在各种风险和压力中保持力量。
执着而不固执
他们很清楚自己的状态,所以在带领企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开放学习,一方面坚守自己的价值追求。他们并不是懂得所有的东西,但是懂得应该坚持什么;他们并不是完美无缺,但是他们一定知道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应该放弃什么,欣赏什么。
从小做起
他们首先是一个现场人员,是一个懂得自己的产品、自己的顾客、自己的员工的人,他们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件一件小事做起。公司正在经历什么情况?为什么做这件事?从何处着手?他们都是亲历者,当他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时候,企业也一点一点成长起来。
执着于质量
质量是生命,这句话对于企业家来说不是口号,不是标语,更不是空洞的说教,是他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和需求。对于质量的执着,其实就是对从事的事业的投入,如同海尔的张瑞敏砸冰箱时的立场一样,产品就是企业家自己形象的代言。
自我约束
正像TCL集团的李东生讲的那样:“自省、自励、自学、自律”。企业家要有直面自己错误的勇气,要有能够自己为自己加压的习惯,更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和约束自己的习惯。
政治素养
他们具有与所处环境的各种相关因素结合的能力。他们适应社会环境,有能力把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获得各个方面,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善于处理好企业内外的关系。
永远保持积极的心态
中国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中前行,很多发展需要探索甚至是摸索,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经验。中国企业家在这样的经济大背景下,需要保持更积极开放的心态面对,这也是中国企业家独特的个人魅力之所在。永远不对困难低头,永远不气馁,永远不逃避,直面变化。
企业家精神体现一种踏实的行为
无论是对于企业与企业家本身的定义及价值理解,还是中国企业家群体的实践探索,亦或德鲁克对于企业家与创新精神的界定,有关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内核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踏实行为,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创新一定是实践的创新。创新必须回到真正的市场和结果检验当中。在谈创新时,第一个需要大家认知的就是:创新必须是一个实践的创新,如果仅仅谈理念创新、谈观念创新、谈思想创新,还不足够,我只能称之为创新的准备,真正的创新必须产出结果。
▼第二,创新必须是一个基本的工作形态。如果创新成为一个基本的工作形态,那么工作品质、工作产出,就会符合对于创新的理解,就会有新的成效出现。
▼第三,创新是行动与结果的关系。这是我要特别强调的部分,真正的改变是在行动和结果当中体现的,不是看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探讨创新,就看是否转化为行动与结果。
▼第四,专注与投入才会成为创新者。要成为一个创新者,最重要的是专注与投入。有人用“痴迷者”表达创新者,我认同,创新一定就是奋斗、投入、专注。没有这样的奋斗、投入和专注,你就无法对创新的真切变化有所理解。
▼第五,使命感与责任感。创新是使命感与责任感一起驱动的。所以仅仅有责任感还不够,应该有更大的使命驱动的力量,才可以拥有创新能力。
▼第六,学习与诚信合作。企业家也是一组学习者的代名词,正是企业家的学习能力,帮助企业家在各自领域里创造全新的价值。企业家更需要诚信合作,只有这样才能组合更多的资源,与更多的相关者建立发展的可能性。
当重大历史机遇出现的时候,只有那些勇于接受挑战,超前跨出一步的人,方可担当大任并抓住机遇。中国企业家群体中闪烁着“企业家精神”的光芒。他们深深地扎根于这片土地,深深扎根于市场,他们以其热爱和担当,不断拓展视野、格局和胸怀。
正是勇于实践与敢于创新的行动,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企业,也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规模位列全球第二位,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