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余生,请将工作变得有趣一些!发布时间:2020-01-08
2019-11-104122000来源: 企业管理杂志
“有什么事情,是你们现在觉得很有兴趣而迫不及待要去做的?”
很多人已经很久没有想过什么是有趣的事了,如果谈到工作,更与有趣二字绝缘。
是什么让我们变得无趣了?是什么让我们的生命失去了原本有的绚丽色彩?是什么让我们每日变得麻木?要知道,工作时间占据了我们人生的很大一部分。
职场并不短,但其实也不长,它是我们余生的一部分,如果能对其像“未开的一朵花”那样,充满兴趣、期待、灵感,一定是好的。
看得清和看不清
听说过一个故事,有位师范大学毕业的女生分配到了某市的重点中学任教,报道的第一天就碰巧是学校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举行的从教30年座谈会。
女生看着台上的老教师侃侃而谈,台下的领导们、教师们、学生们认真地听着、记录着,心里突然很复杂,有一些尊敬,也有一些迷茫。
这个时候,校长过来,语重心长地说:“好好干,再过30年,也许站在台上的就是你了。”
女生听完沉默了许久,第二天交上了辞职报告。
她的理由是,如果现在就能清楚地看到自己30年后的样子,那还有什么意思。
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老胡对这个女生的选择是认同的。
毕竟,对一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而言,如果现在就能够确定地看到未来,而且是尽全力努力下的最佳结果,往往就等于没有希望。
这是看得清楚,却带来的无趣。
现在再来回想这个故事,老胡却有了不同的想法。
老教师的现在,这只是表面我们能看清楚的,但却没有看到她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没有看到她坚持几十年教学的意义,这是看不清的。
当年轻女生觉得未来如此会很无趣时,并没有参与到这样的工作和生活中,又怎会知道是否真的有乐趣呢?又怎会知道意义所在呢?
绝大多数的人们,不可能时常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模式,是要长期面临同样的人和事,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那我们可以怎么做呢?是一眼望穿,从此兴趣寥寥?
还是可以把这些必然要面对的事物变得更有趣一些呢?
人最没有动力的状态,就是面对着,心里却没有。
职场中处在这种无动力状态的人,比例很高。
他们对于工作的曲线是这样的
这样的曲线里,一旦熟悉就等同于走向了无趣和麻木,想想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很多场景,难道不是这样吗?
而那些在某些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人,或者行业中的佼佼者们,他们的曲线却是这样:
为什么同样当机械工人,有的人做好每天的工作即可,而有的人却能不断发现改善点,发现更好的工作技巧,更节省成本的方法?是因为后者对工作充满了兴趣,是在探索工作。
而他们能始终保持对事业充满兴趣的原因,是在于当工作变得熟悉了然时,他们总会找到一些点继续挖掘下去,并从中得到更多的可能,真正地参与其中,这是最宝贵的。
人都潜意识里希望自己能看清楚一切,可真的以为看清楚了的时候,却又会丧失兴趣。只有承认当下并非最好,承认未来的不确定性,才会给自己一些看不清的东西,从而存在去探索的兴趣。
工作就是如此,要记得,当你觉得驾轻就熟的时候,也就是遇到瓶颈的时候。
将你的工作进行“再生”
如何让占据我们生命很大一部分的职业生涯变得有趣?
老胡认为,需要让你的工作在脑海中进行“再生”,重新认识它们,重新赋予意义,给予其延伸的空间,从而激发自己的兴趣,不再按部就班。
1. 意义是什么?
据说“经营之神” 王永庆有一个工作心态对比的表格,如下所示:
毋庸置疑,对于工作,选择A或B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必须要问自己的是,现在是在做一份用以生存的工作还是自己事业的开始?
赋予工作意义,是你将它变得有趣的起点,会让你具有持续的动力去将其完成的更好。
心理学认为,人的内心总是存在着对人类和社会产生价值的向往。
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崇高,但事实上,一个人如果发现了自己工作除了能带来薪酬之外,还能有别的价值,那就会产生动力,这也是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相同之处。
有个真实的例子,老胡辅导过一家规模非常大的文旅集团管理团队,某位高层的重点工作是XX灯光项目顺利开业,这是一项关键KPI,但他并没有什么创意或者兴趣,工作而已,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通过深度的交流和辅导后,他把某年某月之前开业这个目标改成了“2019年成为某市传统文化的标杆项目”,可想而知,要做的工作自然也不仅仅是以前那些按部就班的内容,例如批文、规划、施工、宣传、开业这些所有人都知道的东西,从改变工作意义的这一刻起,他的眼睛开始发亮,头脑开始运转起来,不断地提出想法,把“兴趣”重新找回来了。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领悟到这一点,不是每个人都能给自己那看似普通、重复的工作增加意义的色彩,但我们还是期望更多的职场人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工作的意义、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意义。
这是让你职场余生变得精彩的起点。
2. 可能性思维
人总是担心不确定,努力尝试把一切变得可控,却又厌倦了解和可控的事物。
在VUCA时代,最应该要锻炼的就是具有可能性思维,它帮助我们扩宽思考的空间,也会让我们不断尝试更优的成功路径。
专业和经验的存在,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同时却又划出了一个个的框,往往将我们局限其中难以跳出。
业绩下滑,抓销售;
员工离职,抓招聘;
执行不强,抓态度;
品质不好,抓生产;
现金流差,抓回款;
投诉率高,抓客服;
… …
太多的思维定势,让我们无法全面系统地来看清楚问题是什么,从而无法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一家贸易公司遇到了十多年来首次业绩下滑的问题,老板天天抓着销售副总进行指标分解,按区域分,按产品线分,按时间分,按人头分……都分解下去了,也都签责任状了,每月追销售数字,但与目标的缺口却总也填不上。
整个公司都进入了一种死循环,下指标-评估-下指标,为了数字而数字,却没有人思考,业绩为什么下滑?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做出改善?是销售队伍的问题,还是产品的问题,或者服务的问题?于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所有的工作计划都是某月某日之前,完成某产品在某地区销售额XXX,的确分解了,加起来真的就是总目标,可整个组织的人眼里都只有数字指标,怎么会有脑力来思考工作如何能更有效?什么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对于工作,一旦陷入串行思维,为了数字而数字,也就丧失了想象的空间。
记得十多年前的一个咨询项目,客户与中航信合作要开展全国的电话订机票业务,当时的订票佣金非常高,这个市场已经足够吸引人。
在完成了坐席规划、客服体系等方面的咨询项目后,我们开了一次务虚会,主题是:除了订票,我们还可以干什么?
很感谢这次讨论带来的触动,因为具有可能性思维的主题,让我们的脑力有了延伸,从很多资料中找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以广州飞上海的客户为样本,发现85%以上是商旅客户,数据显示绝少的人才会当天往返,因此他们一定需要住宿!
这个发现,现在看起来可能挺可笑的,这不是废话吗?但对于十多年前这家只做订票业务的公司而言,却不亚于醍醐灌顶。接下来,我们进行了测试,请客服人员在完成订票业务时顺口问一句:“您需要订房吗?”,居然发现有了1/7的转化率!
于是订票、订房、订鲜花、订车… … 等等业务蓬勃开展起来。
这就是可能性思维的价值,从既定的工作中寻找到创新点、突破口,从而给自己的职场创造无限的可能。
3. 工作需要计划,它是你思考的表现,绝不是简单排列和应付
有人笑称,如果问谁喜欢做计划,那答案一定是99%的人都不喜欢做计划,估计还有1%的人是公司里没有要求做计划的。
如果把自己习以为常的工作还要一项项列出来,恐怕谁也不愿意;
如果只是把自己已经熟知的内容写出来给上级看,那也没几个人有动力;
如果写的计划并不能指导自己接下来的行动,那更觉得是浪费时间。
其实,人们讨厌的不是计划,而是无用功!
老胡见过一位区域销售管理者的某重点项目工作计划,是这样的:
这种计划看起来很“整齐”,也花费了时间,但仔细一看,其实做和不做都没什么关系,因为看不到思考,看不到策略,凭什么能推进到期望的目标。
如果你要把自己的工作变得有趣一些,不妨好好学学做计划,这并不是简单的罗列或者应付上级的表格,而是锻炼自己对工作的思考和推演。
老胡经常在培训中做一个体验游戏,给每一组的学员发放数量不等的扑克牌、双面胶,要求建造一座高塔,评估指标是三项:高度、牢固度、美观,并赋予不同的指标权重,要求双面胶不能粘住桌面,时间很紧张只有15分钟。
往往一喊开始,绝大多数学员就开始毫无组织(他们之前已经明确有了组长、小组口号、纪律等)的行动,各自按照想法开始组建高塔。
最终几乎每个小组都可以交出一座塔,但是否是高塔就不一定了,有的歪歪扭扭,有的胡乱用胶带捆绑在一起,有的迅速倒塌下去, 这些小组无一例外地缺乏计划,都在急于动手。
极少数小组会先讨论确定方案、分析现有材料、求助他人获得更多材料等,这样的小组作品往往美观、有高度且牢固,成员在完成后都激动的要与作品合影,充满了成就感。
复盘时,大家体会到了计划的作用,留出时间来思考和讨论方案太重要了。
有计划地行动,并且有计划地进行修改,是成功的关键。
当你在计划时,开始思考我该如何进行这项工作时,就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细节,这包括风险和机遇,也就会发现可以提升之处,工作也将变得更加有趣。
老胡很喜欢一句话:思考,就是能看到自己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而计划,就是体验思考的最佳方式之一。
明白自己所从事工作的意义,拥有更多角度的可能性思维,具备富有思考的计划能力,就是我们将工作变得更有趣,同时也将我们的人生变得更有趣的有效方法。
余生很长,余生也短,请一定要努力将工作变得更有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