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如何拥有企业想要的员工?发布时间:2020-03-20

2019-11-194151700来源: 企业管理杂志





《论语·公冶长》记载,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老师,您觉得我是怎样的人?”孔子说:“你啊,已经成器了!”子贡接着问:“哪种器啊?”孔子说:“瑚琏!”




器有多种,瑚琏是宗庙盛黍稷,如小米、黄米的最尊贵之器。孔子在此意指子贡对于国家社稷,乃是大器,有治国之才,足堪重用。




讲一个人成不成器,乃是传统中国人对人才的一种评价方式。从工匠的本意看,与“器”的意义基本类似。如前所述,“匚”就是指盛放工具的筐器。近代胡适先生曾经规劝年轻人要确立一个人生观,需要慎重地把自己这块材料培养、训练、打造成器。




企业即是产出各种“器”的地方。这不仅指的是企业最终要提供给客户一个“器”(产品),还有自身人才的培育,造就可用之“器”。




一家企业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必须重视员工的成长,鼓励他们把自己打造成“器”。这是打造学习型组织的另一种说法。与传统工匠独善其身、秘而不宣的保守思想相比,现代企业中的工匠精神打造需要更加开放式的集体学习,鼓励更多的人成才成器。




作为很长时间内茅台园中的极少数大学毕业生之一,季克良承担了两大使命:一是有关茅台工艺和传承的知识和经验总结;二是传播有关质量管理和科技创新的知识。他不仅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了器,而且在企业积极培养,将员工打造成器。




有关自我磨炼的过程,他这样记载:
我总结了三点学习方法。


一是向实践学习。在那时,我经常参加周二、周五的劳动,还连续三年在班组当工人,了解生产的全过程。


二是向工人师傅、技术人员学习。不以知识分子自居,不懂的就利用各种机会,采取各种不同形式,向老师、向工人们请教。


三是向书本学习,学习微生物知识,逐步理解和弄懂茅台酒的工艺。




尤为可贵的是,季克良不仅重视自身的学习,还愿意倾其所学,培训他人,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




1999年,他从上海参加《财富》论坛回来后,说自己感觉像一个小学生,企业要保持进步,关键在于员工的素质。每个员工都应该努力学习先进的科技知识,向世界看齐。




通过持续地努力,在大山深处,季克良从当年的普通工人队伍中培养出来一支后来在市场上叱咤风云的骨干队伍。




季克良对工人的培训始于1966年这个特殊年份。他在下放到车间工作时,发现工人对于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存在与作用完全不知其所以然,造成执行工序时对工艺要求不理解,便决定有的放矢地进行科学启蒙。这样,他结合生产现场,就近取譬,为工人讲述大学高年级才能明白的微生物课。




1976年,茅台开办了自己的“大学”,学制两年。而在此之前,1972年和1975年,茅台招录了两批约600名新工人,他们是社会知青,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但是缺乏酿酒的专业知识。




为此,季克良担任其中最重要的几门课,如《微生物学》《酿酒工艺学》的专业教师,为茅台培育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后来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




季克良说,培训员工,让员工学有专长,也是调动员工积极性的一种方式,“我们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也是为了调动微生物的积极性啊!”




这种培训和学习,一方面仍然具有传统师带徒的性质;另一方面已经初步具备职业培训的成分。




随着茅台交通的改善和企业规模效益的提升,后面的专业大学生才陆续多了起来,但是相对企业对技术工人的需要,仍然相当不足。技工学习模式则基本转向职业学校提供基础理论培训,企业提供在岗“传帮带”的操作培训的结合。




茅台找到了“质量管理”这一重要思想,各类在岗培训主要是通过各项操作规程和标准的制定和落实,严格的ISO9000质量贯标、QC小组活动的开展等一系列活动展开的。




除了这种实际操作方面和质量管理方面的培训,随着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日益完善,其他各个类别和层次的培训也陆续开展了起来。包括MBA培训、研究生教育等,2003年还与天津科技大学合作培养博士后,季克良被聘为该校博士后导师。




几十年下来,季克良在这方面的工作可谓硕果累累。




一是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技术中心;




二是争取了白酒行业第一个国家一级企业;




三是建立了中国贵州(茅台)白酒检测实验室,成为国家认可的首家;




四是建立了微生物菌种基因库;




五是培养了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既能运用现代分析手段,又能感观品评的高手,还有能制曲,能制酒,能勾兑,能包装,能管理的各方面的突出人才。




除此之外,一个企业的学习氛围的形成可能是更重要的。这方面,季克良不仅身体力行,长期亲自为一线员工授课,在茅台内部高度崇尚科技的精神,弘扬“科技兴企”。




还大力提拔有专业特长的技术人员,为员工职业发展树立了一个个标杆。大家都懂得尊重科技、尊重知识,从而形成一种学习文化知识的良好氛围。




正是有了员工一个个成“器”,企业才得以成为“大器”。



公司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市岙兰路1159号1号楼1单元2333户
电话:0532-89064667,15864202321
邮箱:qdzthz@163.com
鲁ICP备17053376号-1
微信号
微信号
QQ
QQ
微信公众号
联系我们